我們的光明是改變世界的信念。一部深刻卻又離愁的故事 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一起讀本書吧 圖書館 #3
堅守信念,我們在這無情的世界裡創造出來的光芒是多麼耀眼奪目、溫暖人心。
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是一位美國作家Anthony Doerr歷時十年之作。譯名《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或《呼喚奇蹟的光》。兩種譯名都刻畫出了故事想表達的那盞光。
作者以時空穿插的手法來完成這部作品,讓人有一讀到正高興時又突然轉換到另一個階段裡,但也是這種手法成就了這部作品。
女主瑪莉洛爾·朗布朗擁有紅色的頭髮和害羞的雀斑。她是位盲人,住在巴黎的她喜歡閱讀父親在她12歲生日時送她的盲人書《海底兩萬里》。在父親的勛勛教導下已經能夠靠自己走路,而非眼睛。
男主維爾納·普尼芬希擁有藍色眼睛和雪白的頭髮,他是德國的礦區孤兒院的小孤兒。自小與妹妹在孤兒院的他是個聰明絕頂的無線電小天才,他喜歡與妹妹尤塔一起聽廣播裡的法國人解釋世界的奧妙。煤炭是怎麼形成的?光是什麼?這一切都讓他沉浸其中。
瑪莉洛爾在戰爭爆發後被父親帶到了在聖馬洛的叔伯艾帝安家居住,那裡有海,可是她開心不起來。父親失蹤之前,把被博物館委託守護的鑽石交給了瑪麗洛爾,傳聞這個鑽石能讓人長生不老,卻也能詛咒所擁之人周圍的人。這間家裡有溫柔的馬內科夫人照顧她。
瑪麗洛爾問過艾帝安是否後悔瑪麗洛爾以及父親的到來,自己是否詛咒了艾帝安。
“瑪麗洛爾,”他的兩隻手緊緊握住瑪麗洛爾的雙手,毫不遲疑地說,“你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事。”付出真誠其實很簡單。
馬內科夫人去世後的一陣子,當艾帝安終於意識到瑪麗洛爾的危險時,常年不出門的他終於克服了自己的恐懼與心魔,做出了勇敢的決定,踏出了第一步,走出家門。他在自己懦弱的生命裡做出了勇敢的舉動。
就像馬內科夫人曾經對他說的:“你難道不想在死之前活出一點兒生機嗎?”
Don't you want to be alive before you die?
維爾納的父親在礦場死亡,這也是讓他不想在原地隨波逐流的原因。他加入了納粹精英學校,殊不知那也只是讓他跌入另一個深淵。他在這間學校裡認識了朋友弗雷德里克,但是他因為堅守自己的正義而被毆打虐待,失去了記憶。維爾納不敢站出來。他在這個地方遇見了人性的醜惡和自己的膽怯。
1944年,維爾納18歲,瑪莉洛爾16歲。德國軍攻打法國,這也是造就維爾納與瑪莉洛爾見面的契機。維爾納被困在地底,他跌入被誤殺的女孩的靈魂、在弗雷德里克面前自己的懦弱、妹妹的指責的痛苦裡。頓時他聽到來自收音機的聲音講述著《海底兩萬里》的故事。這項一束光,救贖了他。他終於找到一次機會不在懦弱,做出改變,為世界帶來光明。
而記憶深處裡的法國人的那句話:“睜開你的雙眼,在它們永遠地閉上之前,盡可能地去看。”迴蕩在他腦海里。
Open your eyes and see what you can with them before they close forever.
此時的瑪莉洛爾,因為房子裡有德國將領虎視眈眈著鑽石而被困在閣樓裡,拿著麥克風把《海底兩萬里》的故事透過廣播傳送出去。她不知道這個舉動給世界帶來了什麼樣的光明。
維爾納出來後,他知道廣播是從什麼地方傳出來的,但是他選擇不說。他離開了同伴,到了瑪莉洛爾的房子,殺死了那名德國將領,救出了瑪莉洛爾。他們一起分享一罐桃子罐頭。像兩個天真無邪的小孩,戰爭好像不曾摧毀他們的生命一般。
維爾納誇瑪麗洛爾勇敢。瑪麗洛爾第一次呼喚維爾納,她說:“我失明的時候,維爾納,大家誇我勇敢。我父親走的時候,大家誇我勇敢。但是,這不是勇敢,我別無選擇。我睜開眼,過自己的日子。你難道不是嗎?”
維爾納說:“很多年不是了。但今天是。也許今天我是這樣的。”
維爾納指引她獲救。瑪麗洛爾把鑽石放入大海里,她不想要這顆鑽石傷害她身邊的人。維爾納不跟著她一起獲救,因為他不想連累她,維爾納知道自己在身邊,瑪麗洛爾不會安全。
愛是保護身邊所愛之人。
一次因為無線電的聯繫,命運讓本該沒關係的兩人遇見。即使只是短短的時間,卻留下無比深刻的記憶。維爾納喜歡瑪莉洛爾,他救了她三次。
不久之後,維爾納卻在病懨懨的時候踩到德軍的地雷而死亡。
瑪莉洛爾卻好久以後的1974年才看見維爾納妹妹尤塔帶來的維爾納的遺物。裡面有當年瑪莉洛爾留給維爾納的鑰匙。
與妹妹美好的回憶、瑪莉洛爾佔據了維爾納的腦袋,直至死亡。
2014年,年邁的瑪莉洛爾永遠會記得那些帶給她記憶的人,包括維爾納,那位溫柔的男孩。
與妹妹美好的回憶、瑪莉洛爾佔據了維爾納的腦袋,直至死亡。
2014年,年邁的瑪莉洛爾永遠會記得那些帶給她記憶的人,包括維爾納,那位溫柔的男孩。
—————————————————
這是一部觸動我心的作品。光明給世界帶來變化,救贖了瑪麗內爾和維爾納,幫助艾帝安克服了自己的心魔。
整部作品才有時空穿梭的方法以瑪莉洛爾和維爾納的角度敘述。瑪莉洛爾和維爾納相遇和聊天的篇幅不多,或者可以說少,但卻是如此美好和深刻,而想到後來維爾納的命運,又不禁遺憾。
瑪莉洛爾,她是個堅強的小女孩。她6歲失明後跟著父親學到了在沒有眼睛運作下的生活技能。到聖馬洛後父親被捕、戰爭爆發、照顧她的瑪內科夫人逝世、艾帝安失蹤都在打擊她。可她堅強下來了,在德軍將領在屋裡的危機情況下,甚至把她僅有的美好《海底兩萬里》傳播給了其他人。她不知道誰會聽見,但她傳播了。她不會自己的,自己的這個舉動給多少人帶來了光。
維爾納,一個不甘於命運的男孩。他不想像父親一樣在礦場裡隨波逐流,最後死在了礦場裡,所以他加入了納粹精英學校。但這救了他的機遇也不過是惡魔的另一種形式罷了。他的光明也許在這個時候被命運磨損了。直到他在聖馬洛大街上看到瑪莉洛爾就被她吸引,後來聽到瑪莉洛爾的廣播後,漸漸地,他的光明又跟隨自己深藏於心中的信念回來了。他用他僅有的光明救了瑪麗洛爾三次。他雖然溫柔,但這份溫柔還是被戰爭所磨滅了。
就是這份簡單的愛與關懷,給瑪莉洛爾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變化。而我們,有多少在心裡揣懷著這樣的愛與關懷?如此簡單卻又真誠。
作者以獨特的角度敘述了這兩個人的故事,最後並不是兩個人都得到了最美好的結局。維爾納在和瑪莉洛爾在一起時想過在結束戰爭的未來能像對情侶一樣,可他沒有等到那一天。
人生不就是那樣嗎?你不能保證你能得到你想要的結局。他在這趟生命裡遇見太多令自己退縮、膽怯的事情。
但是儘管如此,維爾納還是用了他有的生命去救贖了另一個人的生命,因為那是他持有的信念與光明。 就如尤塔說的“僅僅因為每個人都那麼做,我們就要隨波逐流嗎?”
"Is it right," Jutta says, "to do something only because everyone else is doing it?"
倘若沒有戰爭,一切都會停留在最美好的原點。瑪麗洛爾將和父親繼續在巴黎裡,她在博物館閱讀《海底兩萬里》,維爾納會和妹妹尤塔嬉鬧、聽廣播,弗雷德里克會繼續沉浸在他喜歡的鳥類的世界裡。瑪麗洛爾和維爾納不會相遇,卻也擁有無限可能的未來。可戰爭還是碾碎了許多人的希望與光明。
作者用科學家的般的眼睛觀察這個世界,卻如詩人般感受這個世界。藉由瑪麗洛爾和維爾納,帶出這千瘡百孔的世界裡,總還會有美麗的花朵開放,總有人用自己的信念堅守美好,努力强守着,不管現實有多殘酷,依然造就了世界的光芒。給世界帶來溫暖的人,何嘗不也是在殘酷的環境下依然堅守信念的人?
總有一束光明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裡閃爍著。我們擁有的光明可能很弱小,但信念能讓它強大。信念的守護,能讓小光束長成耀眼的太陽,照亮這個世界。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自己和世界的一道光。致你我。
Comments
Post a Comment